PolyU SPEED 举办「入职导向」讲座系列 资深管理层与年轻创业家畅谈「笋工何求」 | 香港理工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最新消息

section banner deco upsection banner deco downLatest News

PolyU SPEED 举办「入职导向」讲座系列 资深管理层与年轻创业家畅谈「笋工何求」

(左至右)GoGoVan创办人林凯源先生、Green Monday联合创办人杨大伟先生、生活易(ESDlife)及hutchgo.com行政总裁马宗杰先生、Expedia东北亚区总经理苏嘉媛女士及世联顾问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黎鉴棠先生出席PolyU SPEED「入职导向」讲座。
PolyU SPEED教职员与讲者及其他嘉宾合照。
PolyU SPEED「入职导向」讲座系列:「笋工何求」提供一个平台,让观众从不同世代的嘉宾讲者的分享中,了解何谓理想职业。

(左至右)GoGoVan创办人林凯源先生、Green Monday联合创办人杨大伟先生、生活易(ESDlife)及hutchgo.com行政总裁马宗杰先生、Expedia东北亚区总经理苏嘉媛女士及世联顾问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黎鉴棠先生出席PolyU SPEED「入职导向」讲座。

PolyU SPEED教职员与讲者及其他嘉宾合照。

PolyU SPEED「入职导向」讲座系列:「笋工何求」提供一个平台,让观众从不同世代的嘉宾讲者的分享中,了解何谓理想职业。

香港理工大学专业进修学院(PolyU SPEED)於 2016 年 6 月 14 日举办「入职导向」讲座系列:「笋工何求」,邀请了生活易(ESDlife)及 hutchgo.com 行政总裁马宗杰先生、Green Monday 联合创办人杨大伟先生、Expedia 东北亚区总经理苏嘉媛女士及 GoGo Van 创办人林凯源先生出席讲座。四位来自不同世代的嘉宾讲者拥有管理数码媒体、社会企业、自助旅游网站、手机应用
程式等行业的丰富经验,他们在讲座上畅谈寻找理想职业的方法,并分享何谓「笋工」。讲座由世联顾问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黎鉴棠先生主持。

 

PolyU SPEED 副院长翁永光博士致辞时指出,社会与经济不断演变,现今青年人对「笋工」的定义,与他们父母一辈对理想职业的看法,可能是截然不同;青年人未必只想追求高薪厚职或稳定的工作环境,部份人更乐於尝试不同领域的工作。为了配合社会发展,PolyU SPEED 致力为同学提供专业知识与实习的机会,协助他们早日打好基础,找到理想职业。

 

满足感比薪金重要

每一个世代的求职者对「笋工」的定义都不同。四位嘉宾讲者中工作年资最长的马宗杰先生表示,他年轻时,一般人认为「笋工」就等於能够入职大公司,因为薪高、粮准、工作稳定;而现今青年人则关注他们是否「喜欢」那份工作,他说:「工作假期既没丰厚薪金,也不稳定,但仍受很多青年人欢迎。」

 

杨大伟先生亦指出大公司提供的职位并不等於是「笋工」,他建议求职者在寻找「笋工」时,应像进行婚恋配对(match-making)一样,要考虑两点:首先,公司的理念、文化能够与个人价值观吻合;其次,公司的业务要有长远发展潜力。他回想少年时,由於十分热爱美国职业篮球赛(NBA),於是毛遂自荐到当时一家本地知名的体育杂志社担任 NBA 兼职记者,其后更有幸於奥运期间担任采访工作。他说:「对我来说,这简直是『笋工』,就算没有薪金我都会做!」

 

两位讲者均认为一份「笋工」需要为在职者带来满足感,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这比起薪金多少或职位的稳定性来得重要。

 

了解心仪公司背景 认清自我性格及专长

林凯源先生表示,他招聘员工时,除了评估求职者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外,更会观察其性格能否融入公司文化;以他的公司为例,其愿景是传递喜悦(deliver happiness),因此他会优先考虑聘请敢拼、敢冒险、敢於作乐的求职者。

 

马宗杰先生分享说,现时的求职者想了解感兴趣的公司及职位,会善用社交网络平台。他说:「例如他们会透过 LinkedIn 联络心仪公司的在职员工,向他们发问关於工作上的问题,收集相关资讯,务求在面试前作充足的准备。」苏嘉媛女士补充道,公司的培训机会、晋升阶梯,以及员工之间的沟通模式,都是求职者在判断一份工作是否「笋工」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求职要多沟通 创业要多尝试

早前网络流传一个故事,说一名求职者去面试,等候面试官半个小时仍未出现,求职者为此愤然离席,放弃面试,并指责公司「不尊重」求职者。苏嘉媛女士认为求职者如遇到类似情况,应平心静气地询问原因。「可能负责面试的同事因其他要事被耽搁,若你耐心等候,其实是诚意的表现。」她亦分享与年轻同事沟通的例子:「好像我们提醒同事上班要准时也要婉言相劝,
否则会令他们反感;有些同事甚至觉得上司不体谅他们,因而辞职。」

 

林凯源先生表示,他曾参加两次香港中学会考,成绩均未如理想,后来远赴美国继续学业;毕业后寄出逾 200 封求职信,未获任何一间公司聘任,於是他决定创业。「GoGoVan 已经是我第三间创立的公司。」他认为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总会找到「笋工」。「现在这份工作已成为我的兴趣,每天工作十八小时也不觉得累。」

 

最后,四位嘉宾讲者向现场观众寄语:

  • 生活易(ESDlife)及 hutchgo.com 行政总裁马宗杰先生:「相信直觉,跟随内心的声音作判断。」
  • Green Monday 联合创办人杨大伟先生:「不论你正在求职还是已投身职场,都要不断学习。暂时的迷惘是正常的,在反省中成长,终能找到『笋工』。」
  • Expedia 东北亚区总经理苏嘉媛女士:「态度最重要,只要保持积极心态,任何工作都有可能变成『笋工』。」
  • GoGoVan 创办人林凯源先生:「喜欢的工作便尽管去尝试,但在了解的过程中要认真去做。如果只是为了尝试而不断转工,例如五年内换了六份工,顾主可能会对你失去信心。」